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走读嘉兴运河:濮院,有“中国毛衫之都”之称的千年古镇

来源:新民网     记者:颜伟光     作者:颜伟光     编辑:颜伟光     2019-05-21 12:42 | |

  濮院也许是中国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无数传奇和故事,都从眼前的运河启航,走向全国,飘向大海和世界各地。

  若将时光倒转千年,这里一切寂静索然,河水清澈见底,能打破沉默的,全靠成片梧桐树发出的莎莎声响和偶然路过的原住民。世事如棋,本来在中国地图上难以发现的坐标,竟然令中国和世界魂牵梦绕。

  自从南宋皇室濮凤来到这里种桑养蚕,成为濮氏家属的聚居地以后,无数百姓以不凡的智慧,将清凉、柔软、平展、安澜、漂亮的濮绸,诱惑着人们的感官世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将濮绸的形象和名字,遍传全国、全世界,以永不消散的编织业,来见证人世沧桑,记录世事幻变。

  如今,千年古镇延续辉煌,一个国际领先的毛衫编织产业,让濮院从“濮家”、“濮绸”、嬗变成为“中国毛衫之都”。

  一、 驸马凤栖梧桐

  濮院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的东部偏北,南连长水,北枕运河。春秋时候,濮院镇曾经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

  我来到修复中的濮院古镇北区,偌大的景区显得寂静、安宁。登上当年的护城城楼远眺,整个古镇一览无余。脚下是写满历史故事的青石砖,身边是凹凸有序的齿轮状城墙,城墙下有一条护城河,犹如浅绿色的濮绸丝带绕着城墙向前延伸着,更像两只玉臂将景区怀抱其中。

  下了城楼穿过长长的廊桥,步行百步就看见一处茂密的树林丛,原本是濮院的梅泾公园旧址。硕大的松树下是镂空的墙体,一个个亭台楼阁依旧保留着。

  沿河穿过幽长的小巷,一块块临水的青石板在冬日的阳光下发出并不刺眼的光亮。栖凤桥是卧龙街、义路街、鱼行汇、北横街的交汇处,往东是大街、庙桥街。这一带是从前濮院镇的商业中心。从北横街向北,过庙桥河,就是香海寺原址。

  在濮院,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生活,从平房到了摩天大厦、从木屋到了钢筋混凝土、从青色砖到琉璃瓦。庆幸的是,所有的高楼洋房都是在外的南区新建,没有在石板小道、灰瓦院落原有的地基上大兴土木,这就为位于北区的濮院古镇修复提供了可能。

  提起濮院的历史,要从濮凤讲起。在宋朝,金兵南侵北宋,王室贵族纷纷南迁,逃避国难。在宋高宗南渡的皇亲国戚中,有一位名叫濮凤的驸马都尉。作为皇室的女婿,是山东曲阜人,与孔子是同乡,濮凤一表人才,文学出众,任职著作郎。

  当年桐乡濮院这一带,还叫李墟,这个地方的百姓爱种梧桐树。夏日的夜晚,风吹着梧桐的大叶子哗啦啦地响着。

  对于梧桐,《诗经》中就有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茂盛,引得凤凰啼鸣。

  《庄子·秋水篇》中也提到梧桐:“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这里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意思是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在梧桐树上才落下。可见梧桐的高贵,唯有梧桐凤凰来,凤非梧桐不栖。

  濮凤这位濮驸马名“凤”,他看着李墟这块满地都是梧桐树,自以为“凤栖梧桐”,正合自己的心意,便不再随宋高宗继续南下去杭州,带着公主,把家室安到了这里,“凤”栖梧桐乡,最终成了濮院镇的开镇祖师。

  当年的李墟,没有任何繁荣的迹象。这里只不过就是杭嘉湖平原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有着一个小市场,俗称草市。秦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这里又称“幽湖”、“梅泾”。

  濮凤“凤”栖梧桐乡后,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濮家天下,人丁兴旺,蒸蒸日上。濮凤自己生了六个儿子,取名梧、桐、樘、棣、梓、榛,长大后都在南宋朝庭为官。

  到了濮凤六世孙濮斗南,因援立宋理宗有功,而升任吏部侍郎,皇帝一高兴,下诏赐濮家所居住的地方叫“濮院”,并赐“铁券”,使濮院成为濮氏永居之地。从此,濮院镇因此得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到了元代,也就是濮凤的八世孙濮振。他是一个好客广交的豪士,因为来往的朋友太多了,他构建了许多宅第,如“吉蔼堂”、“百客楼”等,以招待各方游客。濮振好客的名声传开以后,外地名士纷纷来到梧桐乡,与濮振交往。

  濮振自是来者不拒,待客如宾。他的宅第越建越多,渐成市镇模样。濮振的很多朋友,到了梧桐乡以后“乐不思蜀”,不愿回到原籍了,就在这儿占籍为家,繁衍子孙,扎下根来。

  而后濮凤的九世孙濮鉴执掌濮家,濮鉴具有其父濮振之风范,“处己以谦,待士以礼”,性情明达,豪放大气,所以,古镇百姓对他十分尊敬。一旦邻里发生纠纷、争执,经过濮鉴热心调解,公平仲裁,双方往往都能信服接受,冰释前嫌而握手言和。濮鉴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名望,源于他修桥铺路、创建寺观、救济贫苦、体恤孤寡、办学兴教诸多善举而形成的。

  进入明代后,濮院愈发兴盛。明代陈邦献《濮川八景诗序》追述濮院镇的兴起:“槜李之西南壤濮川,初本荒落。元时有豪右濮氏,其富不资,雄于一郡,居民咸聚而依之,以贸迁成市……夹川之畔,比屋鳞次,巨梁虹架,轻烟旭日,往来憧憧者市桥。”

  明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秀水知县李培在《翔云观碑记》中,盛赞濮院镇之繁荣,“迩来肆廛栉比,华夏鳞次,机杼声轧轧相闻,日出锦帛千计,远方大贾携橐群至,众庶熙攘于焉集”,还特别指出,“往亦嘉禾一巨镇也”。

  濮院镇在鼎盛时期,不仅河道四通八达,而且街巷密布。镇上街巷依傍河道而行,元代就已有庙桥街、南横街、北横街、义路街四条街道。从明万历到清康熙,进入全盛时期的濮院街道日益増多,有卧龙街、集庆街、鹤栖街、柳岸街、语儿街、横屋街、蜡作街、大有街、东新街、固安街、寺前街、观前街、化坛街、石条街、西河石路等。到清末民初时,濮院镇近90条街巷密如蛛网,人口逾万户,其繁荣程度不在嘉兴市城之下。镇上的居民以丝织业的机户、织工为主,同时汇集了各地的丝绸商人。

  二、 濮绸日出万匹

  濮凤定居在濮院以后,种田与养蚕成为他经营家业的重心。他把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应用到了江南的蚕事中,大幅度提高了蚕茧的产量。

  南宋陆游《夏日》诗有云:“暑雨初晴面漏迟,江乡乐事有谁知,村垅皮登场后,户户吴蚕拆簇时。”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吴越旧地,家家户户植桑养蚕的景象。濮凤对于那些白花花的蚕茧,不是一卖了之,而是进行深加工,请来蚕妇缫成丝,然后再出货销售,附加值自然提高。

  后来,濮家招聘丝织技工,把蚕丝织成绸缎,“轻纨素锦,日工日盛”,获利更是丰盈。元代,到了濮鉴这一代,家底极为殷厚。这个执掌濮氏家业的经商才子,没有满足于祖业守成、安于现状,而是从丝绸交易中敏锐地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元至大年间,也就是公元1308-1311年,濮鉴在闹市中心构居开街,形成了棋盘街,设立东南西北四大牙行——所谓牙行,就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衡定价格并抽取佣金的居间行商。

  同时,他投资建造客栈以供南来北往的客商投宿,使客商食住无忧。同时,又建造了大量的仓库,储存收购来的丝绸产品,各式品种应有尽有。那些客商们,只要到了濮院既吃住便利,又能采购到合适的丝织品,免却了奔波、羁泊之苦,都称梧桐乡为“永乐市”。到元代濮院成为了苏、杭、嘉、湖四郡中间一个万商云集的丝绸中心。

  元末杨苗之乱,严重地打击了濮绸产业。当时,濮川一境惨遭蹂躏,十之六七民房被焚毁,居民与客商或死或伤、或隐或散,致使织机停产,商铺关门,一派寂寥,了无生机。一年之后,杨苗之乱平息,经过濮氏家族与其他族姓人家的努力,终于机杼声又起,永乐市的丝绸业得以恢复。

  明洪武二年,濮氏家族奉诏迁徙,七十二支分析而居,只留濮鉴一脉后代居镇。明永乐七年,濮家余脉因靖难之役牵连而受命戍边云南。两次灾难性的摧毁最终使得濮氏这嘉禾巨族在永乐市销声匿迹。

  然而,濮家创下的“濮绸”品牌依然葆有顽强的生命力。明初濮氏星散后,濮院人接力打造、细心呵护濮绸品牌。明朝时期,濮绸发展到了全盛时期。那时,朱元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进一步推动了濮绸的发展。之后,又得益于丝织技术的改进,濮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得以提高。那时,濮院镇的百姓人家大多靠织绢绸生活,所产濮绸品种繁多。绸有花绸;绢有花绢、官绢等。

  当时的濮绸享有盛名,与杭纺、湖绉、菱缎合称为“江南四大名绸”。全盛时期,濮院日出万匹濮绸。濮绸不仅远销内外,还成为朝廷贡绸。丰子恺和茅盾也对濮绸情有独钟。丰子恺喜欢穿绵绸服饰。茅盾在北京时还让亲戚把做好的棉袄送过去。也因为濮绸,濮院百姓人家比较富裕。

  濮绸还有个小故事。明朝时期,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成为历史上的永乐皇帝。为了壮大声威,他巩固国防,在山海关上竖起了一面大旗。然而山海关上,风沙实在太大,几天时间就会把用丝绸制作的旗帜撕裂。这一度让守城的士兵大伤脑筋。后来,朱棣决定选用贡绸中最好的绸来制旗 。在试绸缎牢度的过程中,朱棣选中了濮绸。因为其他的绸只刮一个来回,有的就起了毛,有的裂了缝,惟独濮绸,刮了三个来回才稍稍起点毛。濮绸果然不负众望,用濮绸制成的大旗能耐风沙袭击长达3个多月,并且,艳丽的色彩经久不变。濮绸从此声名鹊起,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绸”。之后,濮绸还被广泛用于军事上制作战袍、军帐等。直至后来清朝、太平军等,都长期选用濮绸来作军用。

  可以说, 一根丝线编织了濮院传奇的历史。华丽、高贵的濮绸,使得濮院与盛泽、震泽、王江泾、双林成为明清时期江南五大名镇。

  三、 古街、古桥和古树

  今天的濮院镇,以凯旋路为界,南面是具有现代商业气息的街市和中国羊毛衫市场,北面基本是以旧为主的老区。

  大街、义路街、大有桥街、女儿桥街、庙桥街、观前街和东、南、西、北四河头等古街道大体保持了原貌。梅泾河、庙桥港、栖凤桥港等小河蜿蜒曲折,河上九座精致的古石桥面貌依旧。

  加上翔云观那“清水货”的山门、香海寺白场上那两颗郁郁葱葱的南宋银杏,为现在古镇的修复改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的濮院古镇就象一个裹着篮印花布的美丽村姑,只要稍施脂粉和装饰,其美丽的一面就会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在古镇濮院,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坚固别致的古石桥,也可以听到许多关于古石桥的美丽传说。

  梅泾河上的女儿桥,传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到吴国当人质。在从越国到吴国的途中,他来到了濮院的女儿桥畔。此时,他那随行相送身怀六甲的夫人突然肚子大痛,随即在女儿桥堍旁的一个凉亭里生下了一个女儿。勾践强忍眼泪,告别夫人到吴国去了。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回国带兵击败吴国,他志满意得,重回濮院女儿桥畔,隆重赐名那凉亭为“女儿亭”,亭旁的石桥赐名为“女儿桥”。从此,“女儿桥”的名字便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版本传说宋朝 驸马濮凤家族财力雄厚,庄园无数,子女众多。在一次欲嫁女到梅泾河东的时候,因为河上还没有桥,为方便女儿回娘家作客,他特地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石拱桥。所以那桥就叫作“女儿桥”。

  众安桥位于濮院花园街,跨东河头港,也是单孔石拱桥。始建年无考,清道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824年重建。桥东堍有施全庙。施全是南宋钱塘人,为殿司小校。秦桧谋害岳飞后,满朝文武慑于秦太师之威,无人敢言。施全愤恨在心,于绍兴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150年正月,趁秦桧上朝时,挺刀直刺秦桧。结果没有刺中秦桧,反被杀于市。岳飞冤死风波亭后,其孙岳珂一支于孝宗年间迁居嘉兴。宋亡后,岳氏族人又迁居濮院镇南,也就是后来的嘉兴建设乡旧岳头村。从元代起、濮院一带即有岳氏的后裔,并繁衍至今。这座施全庙是岳氏后人为感其忠而建的。

  濮院还有大德桥、大积桥、大有桥、棲凤桥等许多古石桥。濮院人把大德桥叫作“庙桥”,把大积桥,叫作“新桥”。大德桥元濮鉴建,民国九年,也就是公元1920年重修,是单孔石拱桥,因为桥北有土地庙,所以叫庙桥。庙桥在所有的石拱桥中比较特别,无级阶,也是所有石桥中最大的一座,桥长35米。

  大积桥,是元代濮鉴所建,清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79年陈宗重建,是单孔石梁桥。该桥原址在翔云观前,因正对着山门,桥堍显得局促,且有碍风水,后移至翔云观东,所以濮院人把大积桥叫作“新桥”。

  大有桥位于濮院大有桥街,跨庙桥港,三孔石平桥。元代濮鉴始建,清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重修。

  棲凤桥位于濮院北横街西端,跨西市河,三孔石板桥。宋代濮凤始建,清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42年重建。旧传濮院多梧桐,凤凰来集,故有“棲凤”之说。

  在香海寺原址,只见两株银杏高高的耸立着,一株高33米,一株高27米,都有三四人合抱之围。这两株银杏树均为金扇银杏,因其树叶到秋冬时转为金黄色而得名。它们的树龄均在800年以上,据说是开镇祖师濮凤亲自栽种的。

  传说当年这两株银杏树,年年果实累累,乡民争相上树采摘银杏果。由于树高枝繁,上树的人多,每年都有好多人不慎摔落下来,不死即伤。有一年,灵隐寺济公和尚云游到这里,听说此事后便合掌念道:“罪过、罪过!”然后他走到两株银杏树前,拍拍树身。呵,树通人性,从此以后,这两棵银杏树就不再结果了。

  在大有弄里的章氏古宅。那弄虽然名叫“大有弄”,其实是一条仄仄小弄。章宅虽算不上庭院深深,但从一扇小门进去,穿过弄堂、庭院、河埠头,拐弯抹角,曲径通幽,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那老宅的底层方砖铺地,内有老式的家俱,如:圆桌、长台、太师椅等,还有石板天井,大墙门,墙门上方有字,有浮雕。走上紫红色的木楼梯,便是紫红色的木板楼面,楼上有雕花大床与曾经奢侈的家俱。

  徜徉在濮院老街的大街小巷,那些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石条、石板,虽然都默默无语,但它无不昭示着古镇濮院历经风雨洗礼与岁月沧桑。这是濮院历史的痕迹与见证,更是濮院文脉的延续。

  四、 深厚的历史文化

  濮院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市镇经济的传奇典型,在文化教育事业,也直走在前列。濮氏家族向来重视教育,在濮院一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元代,濮院市场经济的倡导者濮鉴,他致力于创办永乐市的同时,又提倡办义学,免费招收弟子,重视教育人才。当时,濮氏义塾,与枫泾戴氏义塾、盐官冯氏义塾齐名。明代,镇上除义塾外,家庭私塾兴盛,宋濂、贝琼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寓居濮院,开馆讲学,读书会友,濮院读书之风更甚。到了清代,义学尤甚,最有名的是清同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72年,镇绅沈梓设立翔云书院,有校舍二十八间,规模很大。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903年,陆明焕父子还创办了濮院女学社,开创濮院女子入学之先声。历代私塾、义学、义塾兴盛,培育了众多有学之士。自宋至清,有进士二十六人,举人八十六人。

  据濮院镇志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一百八十五人、三百八十种之多。明代至民国初年,修纂镇志多达十四种。清乾隆年间,沈尧咨、陈光裕合编的《濮川诗钞》,搜集二十九位诗人作品计三十五卷。清以后,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盛行,涌现了许多名家。

  濮院一地,由于南北客商云集,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形成佛教、道教、基督教三教并行。留下了非常有特色的翔云高眺、福社翠冷、化坛枫冷等“濮川八景”文化遗址。

  福善寺,是香海寺前身,元至大二年,也就是公元1309年建,在今桐乡三中原校址。香海寺一名,始于1722年,为康熙帝御书“香海禅寺”所赐。1863年被焚。如今尚存两棵银杏树。香海禅寺,四周皆水,称龙潭。岸上。银杏两株郁郁葱葱,数里外可见濒水垂柳与绿波相映,翠色冷艳。

  翔云高眺。翔云观原来叫玄明观,元代“濮鉴”所建,位于福善寺东。康熙年间因避玄烨之名讳,更名翔云观。如今翔云观山门仍在,山门前的一对石狮迁至梅泾公园,石桌石凳散落在桐乡三中校园内。

  元代濮鉴之子“濮允中”在观内真武殿后用五色琉璃瓦建三清阁,金碧辉映,高数丈可远眺。门楣上方刻有“翔云高眺”的砖额,原为乾隆进士、左都御史窦光鼐所书。左右边门为马蹄形,东额镌“春和”、西额刻“秋爽”。门前便是千年古镇濮院的市河。观内真武殿、三清阁、大戏台、文昌阁、财神殿等安然无恙,那是古镇乡民引以为豪、留恋忘返的人文景观。

  翔云观,得名于观内的一块奇石。这块珍罕奇石高两丈余,周身奇穴众多,耸峭玲珑。遇雨来临,石穴中便有五色云彩飘然而出,故名翔云石。翔云观得名于此石。翔云石真乃举世无双。惜乎我无缘得见,引憾事。

  荷塘晚风。在翔云观、香海寺后,有五池相连,元时濮元帅铣北征有功归故里,筑园自娱,五池遍植荷花。如今五池已成为农田屋舍。

  西院缠霞。西院就是“福寿禅寺”。濮文鉴建,位于濮院镇西市3里塘北。文鉴幼年丧父,自少女时便青灯古卷,一心向佛,17岁出家,自号“古心”。文鉴坐化后,曹鉴为其作《古心禅师塔铭》。

  福寿禅寺。寺前左右两方有迎龙桥、聚凤桥各一座,元朝比丘尼“古心”禅师梵修地。西寺山门夹道松林,路尽为香花桥,过桥门敞而峻,殿宇广阔,后有昆卢阁、极巍焕,前后廊旁有庑。明崇祯年间阁坏。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前后正殿遭火,化为灰烬。古心禅师卒,其徒以其骨粉分葬西寺。今寺已无。

  妆楼旭照。相传范蠡功成名就后,携西施侨居在百丈河桥右处,自建一小楼,后人称“西子妆楼”,楼下小桥亦更名为“妆桥”。如今此景不再,唯在凯旋路转入义路街的路口,门牌为13号的老屋朝西墙角屋基处,尚可找到一块石碑,上面依稀可见“古妆”两字,余下被水泥覆盖看不见的应该是个“桥”字吧?

  梅泾花舞。梅泾,南北流向,大约是杏林街往南至濮院大道这段水域。女儿桥横于梅泾之上。梅泾亦是濮院的古称之一。

  元皇庆中,濮氏于梅泾河两岸植梅成林,花开如雪花飞舞,人称小罗浮。

  幽湖月满。幽湖在濮院镇东南,今嘉兴秀州区洪合镇320国道南侧凤桥村一带。约在清中期,运河徒门段筑坝堵水,幽湖淤积为泽地,不复存在。幽湖,亦是濮院的古称之一。

  当年之幽湖,水澄泓养,幽不可测故名。诗人墨客均喜于夜泛舟幽湖,并写了许多描述山川景色的诗词。

  化坛枫冷。镇南有净土庵,南宋宣和年间僧“惠中”建。宋末暴兵过镇,枕尸遍野,濮氏设坛于庵旁掩埋,即称化坛庵。地多枫树,晚景蔚为大观。

  五、 中国羊毛衫城的崛起

  自南宋淳熙至清朝道光,濮绸繁荣昌盛历经数百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通商口岸建行办厂,掠夺原材料,濮院的丝绸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当时的濮院朱春茂丝行兼绸庄,就因上海美鹰洋行、恒茂丝栈的洋商及华人买办“坐庄”压价收购土丝,出口受影响。再加上国内机械缫丝工业开始兴起,江苏盛泽发明了新型的绸机,而濮院的丝绸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更使得濮院丝绸生产处于困境。民国5年,也就是公元1916年,虽有人赴杭州深造,学成归来,改革生产,将木机改成铁机。终因集资困难,又无电力设备,机械缫丝终难实现。民国26年,也就是公元1937年,日本侵华,织机损失殆尽,丝行、绸庄倒闭。濮院丝绸业一落千丈,并且从此一蹶不振。

  解放以后,虽然桐乡也建起了现代化的国营濮绸厂,可因为化工产品的出现,给纯粹手工制作的丝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濮绸厂开始难以为继,濒临破产。

  传统文化受到新的生活方式的冲击,曾经辉煌的濮绸,开始走了下坡路,宝贵的濮绸记忆面临危机。但是勤劳能干的濮院人,没有丢弃千百年来继承的商业头脑,而是走上一条适应当时大环境的新产业羊毛衫编织。

  1976年,濮院弹花生产合作社以三台手摇横机起家,摇织膨体衫和丙纶羊毛衫,濮院第一件羊毛衫诞生。由于织造羊毛衫的横机机身小、成本低、操作方便,没多久濮院镇的家家户户就都有了这样的机器。就像他们当年家家户户有织布机一样,新的创业故事又重新上演。

  1988年,濮院镇集资在镇的南侧建造了50多间营业用间,形成了最初的羊毛衫市场。正如古镇700多年前最初设立的牙行一般,濮院这个羊毛衫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羊毛衫、毛衫生产经营者进市场设点交易。

  从1976年濮院镇诞生第一件羊毛衫开始,濮院毛衫原本只是濮院人对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应对,九十年代初,濮院镇拿出了难得的大魄力,投入近亿元资金,大力扶持和引导初具雏形的毛衫产业,随着专业交易市场的落成,就是从这时起,濮院毛衫作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濮院羊毛衫市场,包括毛衫产业,已经有近三十年历史,至今为止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场的发展,也经历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这几年主要是依托了市场带动产业,产业集成市场。最大的羊毛衫散中心,带动了毛衫产业集群,使濮院的毛衫产业链,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市场的市场成交达到400个亿。由于市场的的发展带动了产业,毛衫产业的发展又支撑了市场。

  如今在濮院,毛衫编织产业再不是当年的小打小闹,濮院毛衫成为了全亚洲最具规模的毛衫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在濮院超过5000家羊毛衫企业中,不知道有多少昔日的濮绸工人在活跃着。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规模宏大的毛衫产业,不仅给濮院镇的百姓带来了事业的腾飞,也给周边,给桐乡,给江浙,甚至给许多地方的千千万万毛衫从业者,带来了富足的生活。而濮院羊毛衫市场,更是带动了整个桐乡东部的几个乡镇的产业集群,毛衫产业这个产业集群,使毛衫产业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使毛衫产业走上更高层次有了更好基础。

  作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和浙江省特色小镇,近年来,濮院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全新赋能,迎来了时尚产业稳定、持续、上升的发展机遇。今年3月,2019中国•濮院国际毛针织服装博览会在濮院举行,这是濮院时尚小镇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向全世界的又一场大秀,也是濮院继续借梯登高、借力发力、借船出海,持续扩大时尚产业版图的关键之举。

  从濮绸到毛衫,从古刹到庭院,千年古镇濮院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利用,也给畅游杭嘉湖的游客,带来了享受不尽的眼福,在休闲购物之余,享受江南水乡千年古镇闲适惬意的时光,体会一把濮院毛衫之都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广告

今日热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