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2020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平望峰会举行

来源:新民网     记者:梁磊     作者:梁磊     编辑:梁磊     2020-11-09 15:50 | |

最是一年秋色好,高歌一曲艳阳天。116日下午,2020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平望峰会在诗意繁华的运河之畔精彩呈现,专家学者们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同推进的新形势,聚焦长三角区域沿运河城镇发展新机遇,共谋长三角运河城镇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本次峰会以“新产业 新基建 新城镇 新乡村”为主题,由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指导,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吴江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平望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作为长三角运河城镇交流合作平台,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平望峰会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不仅为运河城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增进了友好往来。

 


吴江区作为江苏省运河走廊的“南大门”,不仅孕育出一批以平望为代表的运河城镇,更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江苏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当前,吴江区正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重国家战略,传承和保护运河文化,塑造长三角地区鲜明文化特色。吴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汤卫明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确定建设惠及江南精华的运河生态文化风光带的总体定位,也规划了一带两轴三河三片的空间结构。我们通过统筹开展文物遗产保护、非遗利用、旅游策划、生态修复和景观塑造等工作,积极将大运河文化带吴江段,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和世界运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本次峰会的举办也得到了新华日报社的大力支持,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黄建伟说,讲好运河故事,这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时代使命与担当。近年来,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宣传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广泛凝聚共识、会聚力量。我们还致力于构筑融合创新的跨界平台,来擦亮运河文化品牌,助力运河沿线区域发展,构建运河发展命运共同体。长三角沿运河城镇水脉相连、文脉相通,地处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着密切合作、互通往来的深厚基础。我们携手吴江平望镇,打造了长三角运河城镇发展峰会这一平台,从而以运河为媒,促进运河城镇多个领域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运河流淌千年,途经众多区域,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成为沿运河城市的共同责任。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致力于共同探讨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之道,寻找运河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之路,推动运河城市共同发展和繁荣。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长邓清表示,WCCO将力争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把散落在运河沿线的古镇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

天光水色,一望皆平,古老的运河水阅尽平望六百多年的建镇史,也见证了平望迈向全国百强镇的坚定步伐。如今,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东风,平望镇正努力实现运河名镇的精彩蝶变。平望镇党委书记沈春荣在发言中说,“什么是运河名镇?一定是充分彰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发展;一定是高度契合‘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体方向。怎么来打造运河名镇?打造运河名镇,发展新产业要有新内涵;打造运河名镇,勾勒新城镇要有新维度;打造运河名镇,建设新乡村要有新理念。”

当天,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圈发布,沿线运河城镇将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推进沿线城镇交流合作,共创大运河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学术交流环节,四位专家围绕峰会主题发表主旨演讲,精彩的演讲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何建华

《千年运河古镇: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文化认同》

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江南水乡古镇,集运河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城镇文明与乡村文明、汇古代遗存与现代发展于一体,成为最稀缺最值钱最珍贵的历史人文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街巷石桥、流水人家,拥有辉煌历史的平望,便是江南古镇具有代表性的活标本。促进运河城镇高质量新发展,我建议:

一是坚定实践理念创新。作为千年运河古镇,城乡融合一体化协调平衡发展,是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所谓“愁乡”,即对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苏南先发地区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不应成为“灯下黑”,而应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优先美丽乡村,使先发区域乡村成为具有城市独特温度、气韵、情怀浸润承载的土地,让市民用“乡愁”消融“愁乡”,为江南运河水乡留下记忆,为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增光添彩。

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对运河城镇来说,新发展无疑需要产业支撑,但应当守住底线,千万不能成为落后产能梯度转移的承载地,而是应当以创新创业引领,注重鲜明个性特色产业打造,在休闲旅游、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集聚优质资源,尤其是应当在新工业革命中善抓机遇,吸引知识创意型资本、技术、人才与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用都市休闲型农业、非遗产品传承拓展、农家乐民宿开发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之路。

三是注重发掘本土资源。资源珍贵,本土资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显得尤为稀缺。千年运河城镇历史人。

广告

今日热点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